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精选28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生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这几天当你们走进我们校园里,就会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这是什么香味呢?
2.你们对桂花有什么印象呢?
3.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以前只是被桂花的香味给吸引了,至于它长什么样子,却很少留心观察。但我第一次看到第7课《桂花雨》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就是一个“雨”字吸引了我。(板书课题)你们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令绮君难忘的桂花雨。
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简单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再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中具体落实。)
三、精读品析,感悟作者思乡情
(一)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感情→交流对话 (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以下重点句子。)
1.感受桂花的内在美
(1)出示桂花、梅花图片。
(2)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没有梅花那么有姿态,但是桂花有它内在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 2.分享“摇花乐”,感受“桂花雨”。
出示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首先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板书:摇花乐)
(2)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摇花”的乐趣呢?
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要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摇花的无限乐趣,分享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练续→比赛读→配乐朗读)
(3)想象:(出示课件:桂花图)如果这时候你就在树下,和绮君一样享受这样的桂花雨,你会说什么?
(4)课外链接:(课件出示)绮君父亲的一首诗,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三)花是故乡香,难忘故乡情 出示句子: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1.你从“可是”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本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却说出了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同学们,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吗?请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出理由。(出示课件:杭州的桂花图,家乡的桂花图) 4.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日夜思念之情。感受到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因为母亲每年闻着桂花的香气,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欢乐,家乡的人民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院子里的这课桂花树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家乡和家乡的桂花,已成为母亲生活的全部。) 5.师:是啊,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我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摇花乐”和桂花雨,“摇花乐”和桂花雨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7.小结:我们一起走进了桂花雨,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香、摇花乐和思乡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面的一段后读这样写道:(课件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器,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听完这段话,请大家联系《桂花雨》,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令你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或难忘的画面呢?
[板书设计] 摇花乐
桂花雨 香 思乡情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尤其是《桂花雨》这类抒情散文,更是蕴含着无限诗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因此,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本文的教学正是力图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诗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如这个“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设计意图: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插图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这个片段中,对插图的观察,基于观察的想象,图文对照让学生品位文本的意蕴,让摇桂花的快乐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摇桂花”“淋花雨”的体验和想象,唤起了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灵动的思维,此时,安排片段写作训练,让孩子们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
么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课前背景资料的相关阅读,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7.桂花雨爱桂花──香点点桂花雨摇桂花──乐片片思乡情思桂花──情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4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对艺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第七册包括九个单元,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突出艺术学习的艺术价值;以学科知识技能为隐线,学段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采用点式的、跳跃的、随机的、积累的方式,服从、渗透于人文主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重视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激发少年儿童的活泼、朝气和对艺术的向往与憧憬。不盲目将学科简单的叠加,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
四、具体措施
1.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由孤立的单科教学转向艺术学科内部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由单纯的学校艺术教学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
2.由以教师为主导的技能体系训练和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为主,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理解和学习过程。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人文精神,将课程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人情感悟的基点,并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五、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第一周第一单元《希望的田野》
第二周第一单元、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三周第二单元《祖国您好》
第四周第二单元《祖国您好》、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五周第三单元《欢腾的大西北》
第六周机动一周
第七周第三单元《欢腾的大西北》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八周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
第九周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十周第五单元《翠竹声声》
第十一周第五单元《翠竹声声》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十二周第六单元《照片里的故事》
第十三周第六单元《照片里的故事》、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十四周第七单元《军旗飘飘》
第十五周第七单元《军旗飘飘》、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十六周第八单元《三个和尚》
第十七周第八单元《三个和尚》、做做游戏练一练
第十八周第九单元《艺术家的故事》
第十九周第九单元《艺术家的故事》做做游戏练一练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 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入: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板书:写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与学生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式。谁能说说日记的格式是什么?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天气、星期几!(板书: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5.观察日记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写出特征,反映一个中心。我们来看看观察日记的格式。老师认为,学生写日记,根据写作目的不同可以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写在日记本上,给自己看的,一种是写在作文本上给老师看的。写在日记本上的就像刚才的同学所说,第一行写出写日记的时间和天气;写在作文本上的就是一篇文章,最好要有一个题目,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写的观察日记中心是什么,第一行再出现写日记的时间。
6.师: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4页,再读一读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想一想,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7.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二7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7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
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调动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功能,对所找到的材料进行感觉、品评和分辨,然后有的放矢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运用日记的形式当堂写下来】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1)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C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1g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出示课件3)
(2g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地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出示课件4)
板书:观察植物
(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3)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板书: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请大家再读第44页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比如,看:眼睛看到什么?
听:耳朵听到什么?触:手可以摸到什么?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舌头是否可以尝到什么?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
什么? 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己的心情怎样?(板书:有感受,记下来)
4. 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观”,更要有“察”,就是还要有观察后的感受。同时,别忘了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哟!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1.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
2.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3.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
【通过具体的范文指导,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写作,从而进行修改,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师总结:有人说过,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人说过: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领悟生活。爱默生更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由此可见,能够做到细致入微,并能从多方面对观察对象加以感知,记录下来,再辅以自己的体会,就可以形成一篇优秀的观察日记了。愿大家多观察,爱聆听,善思考,勤描写,做个有心人,写出更多、更精彩的观察日记吧!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有感受,记下来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在回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观察的事物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过程,用词比较准确、恰当。
尽管设计的很好,但是本次习作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习作中的语言不够丰富,虽然学生把观察对象描写得很真实,但总感觉叙述平平淡淡,关键是没有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所致。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6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7
一、班级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已经初步认识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了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绘画的基本方法了解的不够深,学生普遍创造性不够,在本学期将加强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本册教材共13课,每一课即为一个单元。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造型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欣赏等,这些美术活动都十分接近生活,且可操作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加强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力、想象力、手工制作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明白美术无处不在。
四、教学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深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准备,做好课前准备。
2、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价值。
3、在课堂上运用范画,手工范品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5、教师加强学习,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学教研水平和业务能力。
6、推荐美术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 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塞
戍边艰辛
期盼良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基本理解故事大意。
2、能听懂、会说、会认读单词:cryfallreakscarymonster
3、能基本会用句子“Did you…”询问过去是否发生过某事并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情感态度目标
1、在活动中体会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的感觉。
2、在模仿、扮演、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
文化策略目标
1、在听、说、演、练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学会倾听他人,愿意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1、能基本会用句子“Did you…”询问过去是否发生过某事并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2、能正确理解和认读单词:breakscarymonster
教学准备:
课件、人物头像、单词卡、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
1、Greetings.
2、Free talk.
3、Say a chant. Talking with the teacher. Say a chant.
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Step2 Lead-in
Are you happy? But look at our friend Tom.
He is not happy. He’s crying.Do you know why?
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Listen and think引入主题,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语篇。
Step3 New
1、Why is Tom crying?
He saw a monstor on the TV.teaching
2、listen, point and find “did,didn’t”。
“We know the reason now.
But Mumt、Sam and Amy didn't know. Let’s listen again and find out: How did they ask? And how did Tom answer? Do the listening activity.
带着任务听第二遍,找出关键词。
3、Ok, did you find “did,didn’t”。
Let’s read after the tape together. Read after the tape.
逐句跟读,解释新词,进一步理解语篇。
4、Read in roles. Read in roles.分角色跟读,再次强化认读。
Step4 Practice
Make a survey(show some pictures on PPT.) Tom saw a monter on the TV.
How about you?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先示范,后分组练习,再展示。
1、Ask and answer with the teacher.
2、Practice in four
3、Show time.在图片的帮助下进行半控制操练,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语言输出。
Step5 Sum-up
1、You did a very good job! Let’s see who is the winner? The winner gets the points.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2、Today’s homework:
a.make a survey about your friends .
b. liste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 for three times. Remember the homework.
布置课后延伸活动,强化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Unit 1 Did you break your toy?
Words Wall Did you fall ? fall break your toy?
1 2 3 4 monstor see a scary thing?
break No, I didn’t. scary Yes, I did.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 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 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教 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 dù(度过) duó(猜度)
2.区别字:
秦( ) 奏( )泰(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1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新版小学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Lessn31。
一、说教材
《新版小学英语》采用以“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
下面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能力目标:
①会运用It has…这个句式来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
②能正确运用形容词big 和 sall来描述动物的特征。
③会唱歌曲:The ppsite sng
2、知识目标:
①能听懂、会说描述动物外貌特征的句式It has…。
②能够正确听、说、认读、写两个形容词:big 和 sall。
3、情感态度目标:
注重对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培养。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想象、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
①能灵活运用句式It has…来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
②能正确运用形容词big 和 sall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
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整合了远程教育中的一些资源,制作服务于教学。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新版小学英语》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本课我采用如下教法:
1、“任务型”教法。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实物为学生创设对话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游戏法教学。通过唱歌、猜谜语及体态语言启发诱导学生完成本课任务。
三、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发展思维,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状态之中。另外,我还指导学生通过语言交际训练、师生互动交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创造锻炼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我借助卫星远程教育中的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唱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唱中学、在听中学、在说中学。
四、说教学过程
Step1:热身复习
1、学生听教师指令并做动作。如:Tuch ur ear 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复习有关人体各部位的单词,为重点描述动物特征做铺垫。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在此环节中,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2、中播放声音,学生听声音猜动物。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声音素材,目的是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物声音以及生动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新课导入
1、教学新单词:big 和 sall
①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图片,从而导入新单词的教学。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出示在生活中常见、常吃的水果图片,在视觉上刺激他们,让他们很直观地看出一个大、一个小,从而学会两个形容词:big 、 sall。
②在教学新单词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新单词说一句话。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说话以及倾听的能力,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新句型作铺垫。
③指导学生在四线三格中书写。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2、教学新句式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整合了远程上《at the z》中的一些图片素材,服务于这节课新句式的教学。
①出示大象1的图片,指着这头大象对学生说:L at the elephant.引导学生用Ww!It’s s big .来评价。并借助手势语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同时出示两本大小不同的书,引导学生用It’s s big或 It’s s sall.来评价。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播放动态的大象图片,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学会用It’s s big或 It’s s sall.来评价一样物体。
②出示大象2的图片,要求学生先观察大象耳朵、眼睛的特征,然后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接着引导学生用句型It has…来描述它的特征。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出示一头色彩艳丽的大象图片,刺激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抽象的句式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容易学会用句式It has…来描述动物的特征。
③出示猴子的画面以及句子it has a uth and a nse.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填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巩固所学新单词和新句式。
④出示四幅动静结合的四种动物图片,要求同桌之间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来描述它的特征,并说给对方听,然后指名站起来说给大家听。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话可说。我抓住学生喜欢动物和求胜心的这些心理特点,选择动静结合的动物图片,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会话训练,从而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说、乐说、会说并学会运用新句式。同时锻炼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说话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欲很强,都能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述。课堂气氛很活跃。
⑤展示ust spea 的内容,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再现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音、语感。
⑥拓展性练习。出示两个卡通人物,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来描述人物特征,从而引导学生用He/She has...来描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来进行拓展性练习,升华本课的内容,从描述动物特征过渡到描述人物特征,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加上教师的引导,从而学会用He/She has...来描述人物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
3、学唱歌曲:The ppsite sng
询问学生今天学的这两个单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马上回答:相反的关系,顺势导出歌曲The ppsite sng。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歌曲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
4、猜谜语,教师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学生猜是哪一种动物。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能轻松地掌握本堂课的知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12
四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喜欢美术,学生思维活泼,想象丰富,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较强,上课气氛活泼,接受能力特强。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美术的感受及美的理解尚且不是很系统。从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运用美的还需进一步引导。
学生造型、设色等方面综合能力较低,但这已不成为教学重要的点,而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在新的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运用美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材料积极参加活动都还需进一步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达到基本掌握其技法,提高审美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存在问题:
1、由于人数较多,上课部分学生纪律不够严谨,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做到静、齐、快。
2、部分学生作业习惯较差,男生比较突出,绘画水平差距太大。
3、课前教学中双边教学开展一般,部分学生上美术课没有激情。
三、本册教材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4个单元,由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个领域组成。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合理,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的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类型之间的区别,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德两方面的需求。课业设置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并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四、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1、教学目的:
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将教科书的知识与技法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经验,学会学习,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2、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融会了欣赏、绘画知识、工艺制作、版画印制、综合探索及绘画理论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个领域的探索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每部分内容都具有各自的重点,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大胆表现、自由创新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采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探究美术学科的奥秘,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3、充分利用美术课独特的审美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4、改进作业讲评的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将美术评价正规化。
5、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6、教学手段生动有趣,运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六、 课时安排:
第一周 色彩的冷与暖 第二周线条的动与静
第三周美术的节奏 第四周变一变
第五周色彩的对比 第六周 快乐的回忆
第七周登山游戏 第八周校徽设计票
第九周精美的邮票伴 第十周做年历
第十一周星座的联想 第十二周窗外的景色
第十三周我心中的未来 第十四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第十五周迷宫 电脑美术 第十六周 会游的玩具
第十七我们的生日聚会 第十八周漫画与动漫欣赏
七、教学检测与评价:
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检测方法主要时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示范能力,课堂组织纪律,合作表现能力,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家长评价的综合方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目标,使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百花园三部分。
全册安排课文32篇,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本册教材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本册课本仍然采用"分流识字"的方法安排生字,共有生字550个,其中要求会写的300个,其他的只要求认识,不作考核要求。
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说话等训练。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书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习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复习巩固所学生字新词,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等。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小练笔。
三、教学目标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掌握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隔音符号。
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度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同学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使他们逐步赶上大部队。
五、爱国主义教学结合点
1、《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等课文,描绘了我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珍贵的教科书》、《群众也在淋雨》两篇课文,热情讴歌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伟大品格,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伟大品格。
3、《电脑棋手》、《走马灯的奥秘》主要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品质。
六、教学措施
1、继续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继续加强识字教学,坚持在语言环境识字。重视写字的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技能。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3、充分利用插图,各种文字材料,各项作业,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相关文章:
